close

換個角度思考:Apple能讓美國學到什麼?

 

近期的「浮華世界」(Vanity Fair)雜誌的報導讓記者Kurt Eichenwald記錄了微軟12年來的首次虧損。同時,Apple崛起。但美國本身正處於掙扎之中。分析微軟的失敗和Apple的成功有助於認識到美國需要怎麼做才能走上正軌。200012月,微軟每股股價達119.94美元,為當時世界上最有價值的企業,市值達5100億美元。但隨後,它便開始下滑。現在,微軟每股股價僅值30.63美元,市值僅為2570億美元。

QQ截图20120803145540  

但同時,Apple股價從每股8.19美元上漲到614.32美元,市值也從48億美元漲到5740億美元。現在,Apple已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企業。

為何微軟下滑時Apple在蓬勃發展呢?Eichenwald僅從管理層和戰略角度進行了分析,但分析宗旨同樣很重要。

Eichenwald仔細地披露了微軟管理層所做的一系列錯誤決定,特別是其CEO史蒂夫‧鮑爾默和其建立者及首席軟體設計師比爾‧蓋茨的錯誤決定。微軟有三條產品主線:個人電腦作業系統-Windows、電腦軟體-Office、以及Server產品(為企業而非個人服務)。三十年來,微軟一直是軟體提供者的龍頭老大。

上世紀90年代,微軟在美國技術公司中排名第一。眾多傑出的工程師紛紛湧入其總部並建議許多除了微軟作業系統和Office之外的其他產品。比如Eichenwald報告中指稱,1998年,微軟團隊開發出一項可行的e-book軟體,但遭到比爾‧蓋茨的否決,原因是「他不喜歡這個軟體的用戶介面,因為它看上去不像Windows軟體」。10年後,200711月,Amazon推出其Kindle e-book,轟動了整個市場,銷量達幾百萬台。

Eichenwald將微軟的下滑歸結為蓋茨和鮑爾默本身的缺點,即他們不願意接受來自WindowsOffice、和他們的Server軟體以外的產品。更準確的說,微軟到2000年前其戰略路線都進行地非常好,但接著便開始迷失方向--但那時微軟仍有獲利,只是蓋茨和鮑爾默沒注意到罷了!1980年,微軟的高階主管們嘲笑IBM太滿足於自身的成功,只看到自己已是電腦提供者的主流,卻未留意到技術典型已漸漸移轉到會代替他們主流位置的個人電腦。同樣地,在2000年,該典型再次發生轉移,這次是從個人電腦轉移到個人數位裝置,但這次換微軟沒注意到這一變化。

Apple卻注意到了。200110月,Apple推出了數位音樂播放器iPod。賈伯斯看到了消費者們喜好的轉變。像數位相機、可擕式攝影機等這類的智慧型手持裝置廣受歡迎。於是,賈伯斯立刻將Apple轉入到個人數位裝置的市場中。

緊跟iPod的巨大成功,Apple2007年推出了iPhone。很多人認為iPhone將成為十年內的技術產品,它並不是第一款智慧手機,但它卻是第一款帶有有效觸控螢幕的手機。由於iPhone也成功了,Apple2010年又推出了iPad

Eichenwald援引賈伯斯說比爾‧蓋茨是微軟的基本問題時說的:「比爾喜歡將他自己比劃成產品的創造者,但他並不是。他是個商人,贏得商場比製作產品顯得更加重要。」

微軟和Apple的不同點在這兩家公司的宗旨上表現得很明顯。微軟的宗旨是「您的潛力 我們的熱情」;Apple則是「換角度思考」(Think different)。過去的十二年裏,Apple一直採用不同的思考方式,制定出了基於有力產品的長期規劃,並使其獲勝;微軟則被盈利模式套牢而停滯不前。

2000年以來,美國一直處於掙扎之中。其困境同微軟一樣,糟糕的管理層和脆弱的戰略路線。國家領導人們也只沉溺於財富之中。

微軟當初嘲笑IBM被困在遠古時代,如今卻也滑落其中。不幸的是,美國現在也是同樣狀況。社會模式已經改變,但作為一個國家,美國還未認識到這點。

美國的官方座右銘是「我們信賴上帝」(In God We Trust),但現在應為「強大即美好」(Big is Beautiful)。美國領導人太沉迷於「強大」這個詞了,強大的軍事、強大的商業、還有強大的資金。有人認為微軟的停滯正因為其太「強大」。今天,也有人說美國太強大了。但Apple也很強大並已蓬勃發展,因為Apple懂得將資金隨著典型的轉移而轉移。Apple有膽識,敢採取不同的思考方式。

現在美國面臨的問題並不是太強大而難管理,或是政府機構過於龐大。癥結在於:美國被困在遠古時代而不自知。美國人需要清醒的認識到,要注重成長而非獲利。美國人也需要「換角度思考」(Think different)。

arrow
arrow

    appa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